好好说话有可能吗?

情感导师 6301

 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

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

记两次对话

这两次对话让我觉察到自己对某个观点是先有了态度再表达认同,在讨论氛围友好的情况下,才得以了解了别人的想法。进一步发现,对方的观点里,也有我认同的部分,但一开始我们对同一个事情的第一反应态度并不一致。

再次获得的启发是,好奇是理解的第一步。如果讨论出现分歧,因为对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就拒绝倾听或逃避交流,可能失去一次难得的了解彼此的机会。我们较少出现价值层面的冲突,但理解想法与个人行事准则却常有差异,在尊重的前提条件下,才可能寻求共识。

昨天想了想,在一般的社交场景里达成共识的条件。出现不同意见还能和平展开讨论的双方,首先大概是都有意愿有时间。亲密关系中,可能还更具体一些:对话题感兴趣、注重关系和开放性交流,能有富余的心力和精力应对,并愿意腾挪出时间处理。

以前我也给自己贴过 INTP 的标签,因为觉得 “酷”,但并没有与持同样标签的人交流过。这两次对话都与 INTP 群友有关,对方 “不附议” 引起了我的 “好奇”。

好好说话有可能吗?

一次群讨论分歧

群里一位小伙伴喵抛出了 3 张截图,基本观点是 “我们改变不了别人,只能改变自己”,喵说这是自己认识的一位 60 多岁的 INTP 分享的管理经验:

你根本改变不了别人,只能改变自己。没有人喜欢被改变,被说服等于什么?被打败了。但很多管理者失败就失败在这里,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,总是想改变员工,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苦口婆心地告诉员工:你要努力,要好好工作。可是结果不理想,员工听不进去,无法被说服,甚至不仅没有一点变化,还和你有了矛盾,觉得你太霸道,在逼迫他。如果你有想改变别人的想法,那你就惹上麻烦了,因为改变一个人不亚于一场战争,而这场战争不会取得胜利,最后你会非常挫败。事实就是这个样子,别说改变你的员工了,你能改变你的家人吗?根本改变不了。你改变不了一个人,没有人会因为你而改变。他改变只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他自己想要改变。其实一个人在自信的时候,才会承认错误。自卑的人是不会承认错误的,他会怪别人,想办法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,不是我的问题,是别人的错。当他处在自信的情况下,才会很愿意去接受错误,并且有改正的意愿。当他想要改变,就能够得到改变。

当时我粗扫了几眼这三段话,感觉没啥毛病,甚至觉得很 “ACT”:别人不是一个 “待修正的问题”;控制策略往往容易失效;只有当一个人愿意被你影响时,你才能对他 “施加” 影响;怪别人是典型的防御行为;主动承认错误很勇敢!“如果你真的想让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好,那么最有效的行动起点就是你自己”, 管理也是一样的嘛。

有几位群友看后附议就不说了,神奇的是新入群的一位群友 α 狗,当即表示这三段 “看得让人心塞,可以掰碎了杠”。好有趣,为啥会这样,他到底看到了什麽。喵解释说这个人是实干派,自己结合经验看觉得也蛮对,“改变一个人永远都是鼓励比打压有实效,影响比说服更重要”。

我们问 α 狗为啥会心塞,他说这三段 “通篇都是结论,缺少事实和证据,用结论支撑结论。这种机关枪打法倒挺适合高管培训讲座开篇用的,一上来先把他们打懵,讲座结束还反应不过来那种,仿佛跳出了自己的思维圈,醍醐灌顶”。

经他一说,我再去回看那三段话,果然也觉得作者仿佛站在了一个 “对的立场”,行文充斥着说教口吻,试图以此去影响(原本就持那种观点的)读者。而作为原本秉持那种观点的读者,则可以从文中佐证自己原有的想法,间接认同作者,并选择性忽视了表达方式(与文字想传达理念的不一致)。

α 狗接着说,“原本持那种观点的人,会站在说教者的角度上;原本不持那种观点的,会觉得在被说教。用说教来形容就先预设了优势与劣势的两方。我反对的不是他的观点,是这个表达方式”。发起话题的喵总结道,“事实看来说教容易激起反抗,哪怕是对的说教”。这可能也是一种原有观点的巩固吧。

由此衍生的思考是,人是否总在选择性接收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(找认同)?企图说服或影响他人是不是具有险恶用心(想控制)?

在另一次关于 “否认情感需求的理性可能只是一种偏执理性” 的讨论中,群里一位 “乱入” 的 ENTJ 发言,引起了群主 ccc 和我的注意。他先是指明某两位群友的聊天 “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单向表达,并没有相互关注和理解”,显得两个人都很孤单,同时就我抛出的问题陈述 “成熟的理性不是无情和冷酷”,还提议 “交流时彼此要多一些倾听,不然交流质量堪忧”。

如果你真的融入了关系,那么 “关注对方” 也会成为你内心情感需求的一部分。我觉得如果在关系中,体会到被人理解和关注,然后也会主动地去理解和关注别人,而且这份理解和关注会迫切地希望对方能感知到,进而 “循环往复”,也许爱就产生了。

我和 ccc 都觉得他这段描述很棒,和好朋友就是如此啊。ccc 提到我们冲浪结识的原因,举例说明了这种 “循环往复” 的过程,我也觉得这种关系和交流,满足了互相 “被看见” 的需要 2333。

继而衍发的交流

当时群里有个不明背景的人,提到了些 “原生家庭” 和 “被害者思维” 的概念,我看到对方言论感觉很摸不着头脑,要充分探讨得厘清很多定义的样子,懒得接茬儿。凑巧 ENTJ 群友 Victor 老师加了我好友,于是我们寒暄后,就这个话题又单独讨论了下。

kordelia:对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,我要扔几个炸弹(原文链接)

A few moments later

Victor:我在看你发给我的那个 “原生家庭” 的炸弹。感觉这个思路还挺有意思的。

kordelia:哈哈李松蔚和陈海贤都还挺有趣的。

Victor:陈海贤也是搞心理学的?

kordelia:对,他俩都是咨询师,也是好友。

Victor:哦,是吧。你认同刚刚这篇文章的观点吗?

kordelia:我有点儿忘了那篇文章的观点,我只是看到他怼武志红及 “原生家庭” 就挺开心哈哈哈。

Victor:为啥,那你对武志红的 “原生家庭” 论不认可?

kordelia:可能比较烦他和被他带跑偏的一部分读者?又粗略看了下文章,我是认同 “看见即可改变” 的。很早前豆瓣那个 “Anti-parents 父母皆祸害” 小组我原先也围观过,很多父母确实很令人无言以对,关系决裂也不为过。

Victor:看见即可改变,这个没错,但不代表改变等于立即可以 100% 转变。还是太绝对了。我倾向的描述是看见即是改变的开始,但不是结束。

kordelia:同意 “看见即是改变的开始”,“改变 = 100% 转变” 是哪里来的?

Victor:文章里的观点大体是这个样子的。

kordelia:喔,是嘛,那估计李松蔚写的时候也是很气哈哈哈。

Victor:“其实,第三个炸弹,已经不知不觉抛出来了: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,只要做好准备。“ 这个是文章里的原话。说实话,这个是我年轻的时候的观点,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意识到了就可以改变了。

kordelia:哈哈现在如何看?没这麽简单吧。

Victor:现在不这么看了,有些东西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。没那么简单的说改变就改变的。按照他这个理论,如果做出一套 “如何成为美国总统” 的标准办法,那所有人都有机会实践它并且进而成为美国总统。然而事实上是,后天努力是有机会改变,但改变也是有限度的,就像这个幼年创伤,存在了就是存在了,想靠意识上的认知简单粗暴的抹去是很难的。

kordelia:这我也同意,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彻底 “去除”。我觉得不一定要 “抹去”,意识到存在,然后接纳就行了。

Victor:嗯,是的。我不喜欢这种太绝对的论调,如果他只是为了蹭热度,那就算了。但是我也不太想去跟这类人辩论。因为感觉没有意义。

kordelia:哈哈哈哈我没看出文章里的 “绝对”,大概是因为我 “相信李松蔚不是持有简单粗暴绝对观点的人”,以及我就是想看人抨击武志红。

Victor:就比如前几天爆出来那个东北的新闻,小女孩爸爸和女友疯狂虐待她的情况。小姑娘 4 岁了,你说她有可能通过自我认知恢复到正常人的心态吗?

kordelia:啊,我没看到这个新闻。

Victor:原来对你来说 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,哈哈。

kordelia:哈哈哈哈那不是人之常情吗,我如果看到别人抨击萨特啦尼采啦维特根斯坦啦,也巨开心。倒也不是说他们是 “敌人”,而是他们已经被赞誉过多,需要中和一下。

Victor:哈哈,好吧,看来你有内心 “均衡主义”,哈哈。

kordelia:哈哈这是个啥主义?

Victor:就是看不惯太出挑的,也看不惯太 low 的,希望大家都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,哈哈。

kordelia:哈哈哈哈哈哈好像也不是,可能是对出挑的好恶比较明显。不喜欢的广受欢迎就 real 难理解,有人说出这种不喜欢就挺开心。

Victor:哈哈,好吧。

Victor(发上文提到的新闻)

Victor:你说这样的小孩有可能通过 “自我认知” 来去除原生家庭的影响吗?

kordelia:取决于个体差异性

Victor:呵呵,我只是想通过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下观点。

kordelia:人的心理复原力挺强大的,有的人可以经历创伤后成长,有的人应激障碍也很可以理解。

Victor: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刻的,虽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,但也要尊重它,正视它,接纳它,并最终寻求心灵的成长。还是你说的那句,个体差异其实挺大的。

kordelia:如果创伤体验太严重了,认为不值得尊重就不尊重,也没关系!像那些家暴性侵的,要正视接纳就很难很残酷啊。

Victor:而且从我个人来看,李松蔚有这个论调,有两种可能,一个是他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问题,所以无从体会这种原生的深刻影响;还有一种就是他自己也遇到这些问题,最终通过他自己的 “认知理论” 改变了主观意识。如果不正视,就很难走出来。逃避只是 “隐藏”,不去触碰,但是影响还是深远的。

kordelia:哈哈哈有可能,估计他是没啥大问题的,他喜欢给自己贴社恐标签,我觉得挺搞笑。

Victor:他有社恐应该挺正常的。如果这篇文章是出于本心的话,说明他对 “情绪” 的感知和重视程度很低,这样的人在社交中是很容易挫败的。

kordelia:逐渐失明的变化(原文链接)

Victor:你写的?

kordelia:“他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问题,所以无从体会这种原生的深刻影响” 和这个类似的一个反思,曾经因为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失恋缺乏共情而暂不往来

Victor:哦,我看下。其实说到社交,我有一个想法,就是你得尊重它,即所谓的 “人际关系”,如果你都不尊重它,那你就不可能也不配拥有它。这个就像金钱一样,不尊重金钱的人,除非天生是富二代,否则是不太可能富有的。

kordelia:哈哈这个观点有意思,你说的对。

Victor(蒙娜丽莎假笑表情)

kordelia:那可能李松蔚的那篇文章让你觉得不适,是因为你感觉他没有尊重读者?哈哈

Victor:不是啊,不是不爽,我是觉得他说得太绝对了。我还是能接受这种文章的,只是不认同。

kordelia:喔。

Victor:刚百度了下他,85 年的,所以很正常。有些东西还真的需要时间去历练。当然我不是看不起年轻人,而是说年轻和老练各有优势,谁都别觊觎对方的优势。

kordelia:我当时看居然完全没觉得他说的绝对,可能因为他反面的观点太令我不爽了哈哈哈。他自己也吐槽原先写过一些阴阳怪气的讽刺文,哈哈哈哈笑死我了,我接受那种设定就觉得很可以理解,因为实在反感有些受欢迎的 “心理文章”。

Victor:“那种设定” 是指?

kordelia:是说李松蔚自己偶尔也会 “抨击” 自己。

Victor:哦,是吧。你比较反感那种 “凄凄惨惨戚戚” 的感觉对吧?就是说 “总是一副受害者的模样”。

kordelia:好像也不是反感凄凄惨惨戚戚,可能是看到别人绕弯就捉急吧。哎呀,好像也还是自己从凄凄惨惨戚戚的阶段走出来就缺乏共感了,我也不知道哈哈哈。

A few moments later

Victor:你写的文章我看过了。你是不是平时也不太喜欢社交啊?而且会觉得社交很无趣。

kordelia:这个问题我破解了哈哈,不过确实一般来说不喜欢社交浪费时间。Victor 老师可真是善于倾听,想必婚姻和谐哈哈。

Victor:还好吧。我在尝试着让婚姻变得越来越和谐。或者不是和谐,而是亲密。

kordelia:为你点赞!!高情商哈哈哈哈哈,happy wife happy life hhhh

Victor:只是 “意识” 层面高情商而已,行动方面还需要不停地历练。我和我老婆其实性格差异挺大的。

kordelia:吃饭去了 2333,下次再八卦你老婆哈哈哈。

所以,好好说话也是有可能的吧?

评论列表

头像
2024-04-21 11:04:37

我一闺蜜咨询过,很专业也很靠谱,是一家权威咨询机构

头像
2023-12-10 14:12:54

被拉黑了,还有希望么?

头像
2023-08-05 08:08:45

老师,可以咨询下吗?

 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

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

发表评论 (已有3条评论)